一、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0
学分:2.5
理论学时:
实训课时:40
选用专业:康复治疗学、中医康复学、运动康复学
适用层次:本科
承担院部:针灸推拿学院
教研室:康复治疗学科组
课程负责人:杨海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的
1.思政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了解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前辈的不懈努力及新中国党和国家对康复事业的重视及新一代的康复专业人才应自觉肩负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将小我融入大我,投身康复治疗发展的具体实践。体会到康复医学的神奇疗效,康复医学的博大精深,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树立学生学好康复救死扶伤的志向,坚定为全人类健康服务提供中国智慧的决心;不断提炼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与专业学术的紧密度,点亮学生专业学习专注度,从而引发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2.知识目标
康复治疗学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提出问题,运用康复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案例,进行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并撰写康复治疗文书。课程以临床实践为主,旨在学生把所学的运动康复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于临床实践操作中,逐渐培养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康复技能强化训练是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选修课(必修课)。
3.能力目标
通过康复技能实训课强化训练,逐步形成临床思维方式,分析具体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常用物理治疗方法。
2.“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熟悉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流程。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6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能够应用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物理治疗的基本方法,对临床需要进行物理治疗的患者进行合适的干预。本课程需物理治疗学、功能解剖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以及康复医学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物理治疗学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将康复治疗学中的作业治疗、语言治疗、临床康复工程学等打下基础。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康复治疗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融入案例分析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传统讲授与新技术结合,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运用中医思维,总结分析,融会贯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学时分配
《康复治疗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实训 |
见习 |
小计 |
1 |
物理治疗评定: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价、平衡功能、运动协调性的 反射及反射发育、平衡功能、运动协调性、步态分析 |
|
|
4 |
|
4 |
|
2 |
运动治疗技术:Rood、PNF、关节松动术、Bobather、 |
|
|
4 |
|
4 |
|
3 |
物理因子治疗: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超声波疗法、冷热疗法、水疗法、压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
|
|
4 |
|
4 |
|
4 |
作业治疗评定:简易上肢功能评定、MMSE/MOCA |
|
|
4 |
|
4 |
|
5 |
常用作业治疗手段一:作业分析、作业活动设计、感觉统合、ADL |
|
|
4 |
|
4 |
|
6 |
常用作业治疗手段二:环境改造、辅助器具、认知康复、压力治疗 |
|
|
4 |
|
4 |
|
7 |
案例分析:颈椎病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膝关节松解术后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足跟痛康复、肱骨外上髁炎康复、肩周炎康复、腰背肌筋膜炎康复 |
|
|
4 |
|
4 |
|
8 |
案例分析:急性腰扭伤康复、急性跟腱断裂康复、股四头肌挫伤康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康复、腘绳肌损伤康复)必要时可根据学生需求加减案例 |
|
|
4 |
|
4 |
|
9 |
案例分析:脑出血康复、脑梗死康复、颅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必要时可根据学生需求加减案例 |
|
|
4 |
|
4 |
|
10 |
案例分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康复、高血压病康复、冠心病康复、糖尿病康复、肥胖症康复)必要时可根据学生需求加减案例 |
|
|
4 |
|
|
|
合计 |
|
|
40 |
|
40 |
|
三、研究与建设
(一)教改课题
(二)课程建设
(三)教学论文
(四)教学获奖
(五)教材建设